联系我们
公司名称:农产品有限公司
公司地址:北京蓝狮在线农产品有限公司
电话:18836426859
传真:400-226-4288
邮箱:595588519@qq.com
集团网址:http://www.iyeclub.com/
新闻中心
 
内容详情
新城注册-网站首页
作者:an888    发布于:2024-08-04 00:00   

  从一个地名,到成为百姓安居乐业、和乐美满的沃土,安和乡由表及里,名与民相融。

  这里是“孝本故里”,古韵盎然、村落流芳;人才辈出、乡贤遍布;山水怡人、万亩山林吐绿,江水潺潺流过。

  这里产业之花齐放——橙园、桃园、梨园、姜园、花园、果蔬园、菇园,园园盛放,但食用菌产业无疑是最亮眼的一束。

  如何把小菌菇发展成大产业?“一颗为民心,一份持久功,一股实干劲”是安和答案。

  2024年,安和乡已培育香菇、黑木耳、羊肚菌等品种,形成了集菌种研发、菌棒生产、香菇种植、冷藏烘干、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。农业产值达200余万元,每年为全乡6个村集体经济村均增收5万余元。同时,通过劳务用工、租赁土地、入股参与经营分红等方式,带动当地1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。

  凌晨四五点,路灯微黄的光在寒冷中透出一丝暖意。香菇基地负责人王炳贵搓了搓手,掀起香菇基地的帘子,钻了进去。“大小刚好,可以采摘。”左查右看的王炳贵开了嗓,“采摘目标1万斤,大家加油干!”

  五六名村民循声而来,拿起筐子,穿梭在香菇架之间,手指上下翻飞,熟稔又麻利。“我们在这做工5年了,习惯了早出晚归。”村民黄红莲笑着说,“摘得越多,我们收入越高,一天就有两三百元。”

  迎着晨曦,一筐筐采摘的香菇运出大棚,来自赣州市的货车早已停候,上门收取。随着一朵朵鲜嫩、圆润、肥厚的香菇发往赣州市场,王炳贵神色轻松、面露喜色,“春节前后是消费旺季,香菇需求量大,8至10元一斤,供不应求。”

  “2018年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,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成了迫在眉睫的考题,安和乡选择了发展食用菌产业。”安和乡副乡长徐东生打开了话匣子,“我们跑了很多地方,熬了多个夜晚,争取了许多支持,出台多项政策……为的就是让食用菌产业在安和乡扎根。”

  一场攻坚战,吹来缕缕东风。至此,安和乡开始了探索食用菌的种植道路。安和乡在车田村率先试点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,前后种植了香菇818、香菇636和袖珍菇等品种,完成种植香菇的起步阶段,并陆续在安和村、陶朱村、富湾村发展壮大。安和乡各村村集体经济由2019年的村均8.7万元增至2023年的村均59万元。

  香菇种植是典型的周期短、成本低、见效快的产业项目,占用土地资源少,有“一亩菌十亩田”的说法。据统计,赣州食用菌(80%为香菇)日常销售在10万斤左右。安和乡日均产量仅1万斤左右,市场潜力巨大。

  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专业人员,食用菌产量不稳定;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,行情低迷时,采摘成本高于市场价……无技术支撑、无经营主体、无硬件设施等问题,让基地管理人员、村民一度失去信心。

  “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我们以党建为引领,锚定目标、笃定前行、凝心聚力,让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”安和乡党委书记蓝贤波介绍道。不为困难找借口,只为成功想办法,安和乡坚定探索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式。

  安和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及种植户先后多次前往福建等地调研市场、学习专业技术,同时聘请专业人才、采购生产设备,仅用2个月时间,便建成了占地1.5亩的食用菌菌袋厂。在此基础上,安和乡投资293万元,新建15亩高标准养菇、产菇一体钢架棚,扩建200平方米的冷库和烤房,进一步增强安和菌菇产业硬实力。安和乡还通过“村村抱团”“村民抱团”的方式,凝聚各个村集体和村民的力量,成立食用菌发展合作社,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,并回收全部菌菇。

  “我们食用菌基地从木头粉碎、配方拌料、制袋、灭菌、接种、培育、种植出菇、采摘、冷库、烤房、包装、订单销售、网上直播销售所有环节设备齐全。”来自福建的90后技术员王剑辉笑着说道,湿菇批发价每斤6元以上,干菇60元一斤,有自己的包装,线下走订单,线上走直播带货,不担心销售问题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如今,安和乡已形成集菌种研发、菌棒生产、香菇种植、冷藏烘干、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,探索出“支部+工厂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运营管理模式,还精心谋划、通盘运筹、提质升级,开展亲子采摘等活动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,提升产品附加值,产业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。

  实干方显勇毅,足迹彰显担当,汗水浇灌果实。安和乡食用菌基地规模由原来的20亩提高到40亩,菌棒香菇产量由原来的1斤提高到1.5斤,提升了50%,菌棒成活率由原来的80%提高到98%,年产菌棒300万棒,香菇产量可达100万斤以上,直播带货成果喜人。

  止于香菇?不止香菇。在安和乡富湾村,江水缠腰而过。收割后的晚稻田里,一排排菌棒有序竖立,这块聚宝盆里,种着30亩黑木耳。冬闲经济黑木耳产业基地负责人黄英福走在地里,指导村民抚育管理,期待着丰收。

  “目前,基地共培育20万棒菌棒,全年产值约168万元。”黄英福介绍,基地通过吸纳就业、土地流转收益、效益分红等方式,链接脱贫户27户103人,带动50余人就业,人均每月增收1500元,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。

  冬闲时节人不闲,冬荒之际地不荒。安和乡坚持发展食用菌首位产业,积极推广可持续的“富硒水稻+木耳”轮番种植模式,以时间换空间,实现土壤改善、菌稻两收等多重效益。“富湾真正成了我们百姓的富湾。”这是当地村民流淌出的心声,他们用勤劳、智慧,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  在陶朱村,春风拂过大地。“孝本故里”古村新貌,孕育着无限希望。田间地头,110亩黑色大棚里全部种上了羊肚菌。

  这是一场对赌,是基地负责人奚星全与自己的对赌,也是安和乡政府与奚星全的对赌。赌的是这场双向奔赴的合作能赢。

  羊肚菌被誉为“菌中之王”“素中之荤”,也被称为“软黄金”。珍稀之品必定娇贵,种植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。“高投入、高风险、高回报。”安和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黄宇正用“三高”来形容。

  结果越难料,羊肚菌基地负责人奚星全越是跃跃欲试。“我们抱着背水一战的态度和决心,全身心扑在羊肚菌上,只能成功。”

  去年腊月初,气温26℃,刚种下不久的羊肚菌经受着高温的考验。奚星全放心不下,每天蹲在基地里,全天候照拂110亩羊肚菌。

  “羊肚菌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苛刻,尤其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,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。”奚星全说,“在生产套袋的过程中,首先要对它进行高温蒸汽消毒,以保证它在生长过程中不受杂菌的污染。每天早晚还要根据温度的变化,对大棚进行通风、喷水等操作来确保出菌。”

  腊月末,一场大雪席卷赣南大地。奚星全担心坏了,“我每天去得比工人早,回得比工人晚。像照顾小孩一样,怕它热坏了、冷到了。”

  奚星全解释道,出菇之前,8℃至13℃是最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温度。但是,如果大棚内温度低于5℃,它就长不出来,高于15℃则存活不了,昼夜温差大于10℃一样会导致培育失败。

  细心培育之下,这场双向选择的奔赴,开出了花,结出了果:他们成功了。今年春节期间,百亩羊肚菌破土而出,黑色的伞盖,白色的裙边,点缀在大地上,生机萌发。

  “羊肚菌有望在2月底上市,鲜菇每斤超200元,预计亩产1000斤,将销往广州、深圳等地。”奚星全信心满怀地说。

  只道香菇是寻常,哪闻羊肚菌扑鼻香。“从寻常的香菇,到珍贵的黑木耳,再到稀有的羊肚菌,安和乡食用菌产业实现一年四季不空棚,价值翻倍。”黄宇正说,“正因为我们班子成员积极作为,开拓进取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种植大户,安和乡菌菇产业才能迎来蓬勃发展。”

  菌菇这篇文章,不少地方在作答,安和乡究竟做对了什么?“不断探索、笃定前行、开拓进取是安和菌菇产业崛起的力量之源。”蓝贤波娓娓道来,“以产业激活发展动能,打通乡村振兴脉络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,提振整体精气神,培育文明乡风是我们心之所系、心之所愿。”